不写信的时代,我们却被书信打动了-pg电子模拟器网站入口
□韩浩月
一档名为《朗读者》的书信朗读节目于上周播出。前段时间因主持《中国诗词大会》颇受关注的董卿,成为《朗读者》的制片人兼主持人。《朗读者》加上已经成为热门话题的《见字如面》,给人一种久违的书信文化气息扑面而来的感觉。鉴于综艺界互相学习的风气甚重,说不定2017年的综艺界会成为书信朗读年。只是,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。
书信朗读节目的好,是显而易见的。以前总有人批评综艺节目没文化,书信朗读节目多选择的是文化名人的书信往来,属于平地起高楼,怎么做都会显得有文化。但也有一点让人担心,一旦书信朗读类节目扎堆,新加入者为博眼球,使上种种花哨的手段,会导致书信朗读节目失去其本质里的宁静、隽永,吵吵嚷嚷,闹成一团,最后把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观众群给恶心到。
《朗读者》和《见字如面》生逢其时,它们成功激活了公众对传统文化的那股无处释放的热情。书信作为人们最熟悉的文化与情感载体,再加上重量级明星的加盟,点燃观众的兴趣是自然而然的。如果再早几年,这类节目不见得能红。因为那时正值歌唱选秀类节目霸占荧屏,文化节目没法与强大的娱乐综艺进行竞争。现在歌唱类节目在走下坡路,失去了新鲜感,暂时又没有新的娱乐综艺形式出现,书信朗读节目便及时地填了这个空。
书信朗读节目的成功,除了在内容上先声夺人之外,其形式上的仪式感也是非常重要的。在我们所受到的教育中,写信是需要讲究格式的,怎么写抬头,怎么用敬语,如何使用书信语言,如何收尾落款,包括空格、空行、分段、日期等,都有严格的要求,如果没能达到要求,是要受到语文老师批评的。
互联网文化对书信文化带来了洪水般的冲击。起初的电子邮件,虽然已经有了数字排版的变化,整体上还是复制了传统书信的格式。但现在人们的交流,连电子邮件都很少用了,取而代之的是微信、微博私信等即时通信渠道,网民们也越来越言简意赅,一封信逐渐被一段话代替,一段话逐渐被一句话代替,一句话逐渐被一个表情包代替……花点时间写信以及花点时间读信,以往那么愉悦的、值得付出与等待的事情,在现在看来,已经变得无比遥远。
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是传统书信往来最为频繁的时代。在八分钱或者两毛钱一张邮票的时代,书信成为人们传递信息、交流感情的重要载体,每年邮政局收发的邮件数量惊人。在不断被公布出来的当年文化名人的通信中,可以看到他们在书信的字里行间所抒发的澎湃情感。比如黄永玉致曹禺的信中就有这样的段落:“你知道,我爱祖国,所以爱你。你是我那一时代现实极了的高山,我不对你说老实话,就不配你给予我的友谊。”这样的句子,简直比情书还热烈。这些话,当面没法表达,在书信中却可以真情流露。读到这样的信,没法不被写信者打动,胸怀没法不激越,没法不用同样丰沛的情感去回信。
文化学者李辉长期从事文化老人的追踪研究,他的书与文章,把很多文化老人的书信发表了出来。巴金、冰心、萧乾、丁玲、施蛰存、张兆和、丁聪……一封封由书信构成的文化景象,良好地弥补了文学史没有写到的这些文化老人的形象,让读者能够更多地感受到他们身上真实的温度,观察到他们被时代所遮蔽的细微情感。
有些文化老人的书信写得很短,比如冰心的一些信,常常只是寥寥数句,用便签来形容更合适些。但即便是非常简短的书信,在行文格式上也是固守传统的,不会因内容短而失去庄重。
书信文化还会卷土重来吗?这其实已经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,过去的书信形式,不会在信息时代复现了。一切有关信息传输的载体,都在逐渐全面数字化,书信之美,将会永远停留在纸张之上。
如果怀念过去的书信形式,最好的做法是重新拾起情怀——在写电子邮件或者使用其他即时通讯工具的时候,能够多一点郑重感,拒绝被新媒体时代轻快、浮躁的交流形式所侵袭。可是,如果真这么做的话,你会发现,这是一件挺艰难的事情。人们的通信载体变了,话语形式变了,表达情感的方式也变了,再用古老的形式通信,难免会受到奇怪的眼光打量。
本站(feelingmsg.com)本栏目文章,部分为本站原创,部分来源于网络。对于本站原创的文章,欢迎各大网站、媒体转载,但务必注明“来自飞灵传信”; 对于本站转载其它网站、媒体的文章,本站已详细注明来源,若您认为本站转载该文章构成侵权,请与我司联系,我司核实后将在3个工作日内删除相关文章。